今年以来,我市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服务业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强劲,服务业新兴产业贡献提升,成为增长新亮点。
一、规上服务业运行特点
㈠总体运行稳健,排位前移。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3家,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较一季度前移5位;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同比下降5.8%;应付职工薪酬8.6亿元,增长10.5%;三项税金合计1.8亿元,增长3.1%;从业人员37280人,增长2.8%。
㈡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增长2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7和4.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较一季度前移1位。
㈢新兴行业贡献突出。全市规上服务业所包含的28个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保持增长,16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水平,15个行业增速保持20%以上。其中,仓储业、文化艺术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速超过50%。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有3个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及道路运输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3.6%。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91万元,同比增长1.7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本年新增1家企业,实现了该行业零的突破。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快递业引领仓储行业继续快速发展,上半年完成快递业务量2259万件,同比增长81.3%;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9亿元,增长78.3%。
二、交通邮电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为77.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3%;完成水路运输总周转量9亿吨公里,同比下降6.5%。实现电信业务量总量32.2亿元,同比增长41.7%;实现邮政业务总量5.8亿元,增长55.4%。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㈠企业数量少,大企业贡献小。截止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仅为273家,总数居十四个市州第6位(长沙1102家,常德424家,衡阳423家,岳阳345家、郴州335家),株洲规上服务业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全市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仅有11家,占规模服务业企业单位数的4%。加之部分大企业拖累了全市经济的增长,11家企业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营业收入负增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省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和醴陵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㈡增量扩大难,存量盘活难。个转企、小升规、产业活动单位转法人单位的“三转”工作力度不大,近四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4家,其中:企业数量增加10家以上仅有攸县22家、芦淞区18家、醴陵市14家、荷塘区12家,而茶陵县企业呈现负增长,比2013年减少6家。有的个改企后企业负担太重,检查太多又转回个体户,株洲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难以支撑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增长。
㈢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上半年数据看,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仅为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落后于郴州(21.9%)、长沙(19%)、衡阳(16.7%)、张家界(16.4%)、湘潭(14.8%)、常德(13.3%)。今年以来该指标一直是株洲的短板,一、二季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它作为2016年唯一的规上服务业绩效考核指标,务必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㈣城区发展速度偏低。上半年,五个县市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6.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五个县市中有四个地区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株洲县增长36.8%,增速位居十县区之首;而城市五区实现营业收入39.7亿元,同比仅增长6.9%,五区除云龙和荷塘区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外,石峰区、芦淞区和天元区增速均未超过5%。
四、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对服务业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行业扶持力度,通过服务业招商引资和产业投资,做大做强我市现代物流、科技信息、产业整合等优势行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加大对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努力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分类制定政策并加强政策落地执行效果的跟踪监测,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加强服务业创新驱动引导。服务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领域,是“三新”经济发展重要载体,是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为此,要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培育良好的双创环境,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创新突破,带动研发设计,质量检验和技术推广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早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使株洲成为创新型城市。
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契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的特点,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行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拓展和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支撑点和新亮点。
四是加大“三转”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个转企、小升规、产业活动单位转法人单位的工作力度,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扩大增量,扶持发展服务业企业,发挥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不断提升载体的承载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使用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优化促进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拓展市场空间,争取我市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逐年递增,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